热点盘点之:闪购 2011年热门指数:★★★★ 2012年热门指数:★★★★ 如果说2011年对于大多数电子商务企业来说像是坐了一趟过山车,那么对于团购企业来说,可能更像是一场蹦极。在泡沫消散后,这个骤热骤冷的行业除了留下少数几家幸存者外,也衍生出不少商业模式的“变体”。闪购(FlashSales)就是其中之一。 与聚焦本地服务限时折扣的团购相比,闪购模式虽然也采用了限时打折的方式来激发网购消费者的购物冲动,但后者却以知名品牌的实物商品,尤其是单品为主,将消费者的需求更具体地聚焦于“强势品牌大折扣”这一点上,并借助这些强势品牌本身已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来达到推广自身渠道品牌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供应商(即品牌商或品牌代理商)一端,闪购模式也曾面临与团购模式诞生之初同样面临过的质疑———它对于供应商来说,究竟是清理库存的渠道,还是挖掘潜在消费者,并进行新品试销的营销推广阵地? 随着团购模式的由热转冷,更多人重新将闪购的定位划归至后一种模式的行列,即不仅仅拥有大品牌限时折扣的前端界面,更加强了后台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功能,使之成为知名品牌的新的营销工具。这一点,从大多数闪购网站至今仍主要采取会员邀请制而非开放注册的方式进行推广,也可窥见一斑。 从时间上来看,最早采用闪购模式的是一家法国名品折扣网———VP网(Vente-privee.com)。它以B2C的形式,定期推出各类奢侈品商品,以原价1-5折的价格向网站会员出售,每次特卖规定时限,消费者先买先得,售完即止。消费者点击购买商品之后,20分钟之内必须进行结算,否则商品将会被重新放回到待销售商品行列。 2007年,美国最大的闪购网站GiltGroup成立,并在2009年各行业遭受金融危机影响一蹶不振的情况下,靠限时折扣贩卖时下热销产品,实现高速增长,营收达到1.5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GiltGroupe的估值已逾10亿美元。 有趣的是,就在闪购模式被VP网、GiltGroup及其后来者Ideeli、HauteLook等快速炒热的同时,一些垂直领域的闪购网站也开始在大象的脚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以OneKingsLane为例,这家总部位于旧金山的家具和家居用品类闪购网站,由AliPincus和SusanFeldman两位女创业者创立。SusanFeldman拥有时尚业销售背景,而AliPincus在创业之前曾在《时尚家居》(Elle Décor)的出版商桦榭菲力柏契(Hachette Filipacchi)负责数字业务拓展,她的丈夫则是刚刚上市的美国在线游戏公司Zynga的首席执行官MarkPincus. Ali Pincus和Susan Feldman之所以选择家居用品作为切入点,从文具、烛台到家具,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细分市场原本较为分散,效率低下,很少有厂商使用互联网进行推广和销售,从而能让OneKingsLane获得比服装类闪购网站更高的利润。 另一方面,尽管在创业初期,要促成在这类细分市场中与品牌商合作的成本相对较高,但一旦成功,也更容易实现在利基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曾经与OneKingsLane合作过的StarkCarpet公司是一家有着65年历史的手工编织地毯品牌公司,他们过去的主要销售渠道是与室内装潢师合作或样板间展示。2010年初,当OneKingsLane找到StarkCarpet要求合作时,后者并没有抱太大期望,只想尝试借此减少库存压力。然而,令几乎所有人惊讶的是,在StarkCarpet拿出来销售的97块地毯中,有76块被买家在没有看到实物且不允许退货的情况下以高达6500美元的售价买走。 此后,不仅StarkCarpet在OneKingsLane网站上进行过两次更为成功的销售,其他一些著名的奢侈品牌如Frette亚麻制品、J.A.Henckels刀具也都开始与OneKingsLane合作。而那些虽然不太知名但设计新颖的公司也开始想在OneKingsLane上销售自己的靠枕或餐具。 据OneKingsLane现任CEO Doug Mack介绍,由于网站垂直聚焦在家居用品和家具上,更容易聚合到有着相似购物喜好和兴趣的网购消费者,这使得OneKingsLane80%的月收入来自回头客消费,而不是一家单纯靠价格优势“做一锤子买卖”的限时折扣网站。 为了强化兴趣聚合而非单纯价格优势的这一特点,OneKingsLane还时不时地在节假日期间推出一些如何用各种家居用品装点空间的视频,进一步促进家居爱好者的购物冲动。据悉,其在圣诞节前夕推出的一条“如何用银酒杯装饰家居”的视频曾促使1000个同款银酒杯被一抢而空。 这或许正是继GiltGroup、ideeli获得巨额融资、HauteLook和Ruelala相继被Nordstrom和eBay收购之后,垂直类闪购网站仍持续被风险投资机构看好的原因所在。 热点盘点之:电子商务 2011年热门指数:★★★★★ 2012年热门指数:★★★★☆ 2011年,对于国内的电子商务企业来说,犹如坐了一趟惊心动魄的过山车。 从年初投融资环境异常火热,很多人叫喊着“手里没个千八百万,就别动做电商的念头”,到年中过后情势急转直下,上市难再融资亦难,突然变化的环境好像北方的夏冬之交,缺少应有的时间过渡,甚至让一些对前景持悲观态度的业内人士爆出了“电子商务坑爹”的绝望之辞。 所幸的是,从年末的数次采访所得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暂时的质疑尚不足以抹杀一个拥有上万亿市场容量(单淘宝网一家2011年预计成交额为8000万人民币)的行业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电子商务企业不同于任何纯粹的互联网企业。它不仅仅涉及改变信息聚合与传播的方式,更多地需要与非互联网、线下的供应链整合、物流仓储管理以及整体品牌打造紧密相连,使得这个行业注定了不可能像那些纯粹的互联网企业一样快速地发展、成熟。 尽管在过去几年里,大多数的电商企业都在各自的细分行业内以“颠覆者”的角色,主要通过“砍杀”中间的流通环节来获取价格优势和自身利润,但传统企业花费数十年时间所打造的供应链体系、消费者洞察研究以及品牌打造的能力却也是大多数成立不超过五六年的电商企业一直“缺课未补”的项目。 这些“看不见”的能力,随着电子商务整体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而越来越被急需,也让2011年成为了临界之年。 有趣的是,正当国内电商界哀号遍野之时,海外市场却仍在不断涌现出新的电子商务商业模式。以仅成立一年多,目前就已经估值上亿美元的眼镜折扣零售网站WarbyParker为例,Neil Blumenthal、Andrew Hunt、Jeffrey Raider和David Gilboa四位沃顿商学院毕业生在2010年发现,在那些尚未被互联网颠覆过的行业中,眼镜零售行业几乎是最适合“被电子商务化”的细分行业之一,于是决定成立WarbyParker. 一方面,在传统眼镜零售行业的成本结构中,眼镜零售店所占的利润占到了整副眼镜售价的50%以上,为WarbyParker提供了获得相对价格优势和利润空间的前提可能;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仅仅将眼镜视作近视患者的矫正工具,而在更广义的范围内(包括平光眼镜和太阳镜)视之为一种流行元素,那么“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不同框架的眼镜”这一潜在的消费者需求,也让眼镜这一品类成为单价不低且重复购买率颇高的优质电商品类。
|